在田间地头架起直播间,土特产变成“网红货”,直播带货成为“新农活”,农民化身“新农人”。农业,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行业;直播,一个刚兴起几年的新媒介形式,双方碰撞后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?近日,记者走访昆明的主播、商家、花农等相关从业者,捕捉直播电商时代下昆明农业的新变化。
(资料图)
直播带货促进农特产品销售
位于宜良县的云南树多多苗木科技有限公司自2017年开始尝试电商业务,起初在淘宝、天猫,而后随着直播的兴起开始转战直播间,通过抖音和快手的两个账号,于2022年电商销售额达1100万元,今年仅前3个月的三角梅电商销售额同比增加就有近4倍。
“我们的花最远卖到过东三省,海拔最高卖到过西藏等。”云南树多多苗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志华说,三角梅在云南是非常普通的花,但在北方人眼中却是个宝。最受网络消费者喜爱的三角梅品种是“云南紫”“同安红”和“绿叶樱花”。尤其是“绿叶樱花”,不仅花色漂亮,还是勤花,因此经常断货。
“花桥卖花四百年,年年端阳花街节。”放眼整个宜良,几乎家家种花、人人爱花。田间地头盛开的花卉为宜良花农入局直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。
目前,宜良县花卉苗木日单量超过5000单的直播卖家已有十几家,甚至有的村子里有上百家企业都在线上销售花卉苗木,每天17时左右,前来拉花卉苗木的快递车经常把村口堵得严严实实。很多福建人都选择常驻宜良县,深耕花卉苗木直播。
直播带货不仅促进昆明花卉销售,还助力农村产业发展、乡村振兴。
李飞大学毕业后“杭漂”4年,在积累一定的互联网销售经验后,决定返乡创业,同几名老乡合伙成立云南星火源传媒科技有限公司,利用“直播+短视频”模式销售家乡的农特产品。
几年间,他和团队走遍云南的山山水水,在直播镜头中,有围炉火炕里飘香的腊肉,有新插秧苗的田间地头,更有红艳艳的果实压弯枝头……质朴的乡土气息勾起很多人心中的田园牧歌,销售额也一路看涨。
生在农村、长在农村的李飞认为,短视频和直播带货可以吸引并留住返乡创业青年,带来先进生产经营理念,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,让农村产业兴旺、农产品不愁卖。
李飞说,作为深耕云南农产品的互联网公司,一头要抓好田间地头,另一头要抓好直播间供应链,不断扩大选品范围,比如,除了茶叶、咖啡、鲜花、翡翠等传统头部商品,香格里拉的虫草、松茸,西双版纳的小玉米、牛油果、芒果等,也是近年来的新晋爆品。
统计数据显示,昆明电商业态模式持续创新,电商市场规模再创新高,持续保持云南省最大网络零售市场地位。
专业人才缺乏制约行业发展
往年,类似云南花淼蜂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庆松这样的农特产品经销商,只需坐等外地客商上门收购农特产品就行了,但从2019年年底开始,这一传统模式遭遇重创。新冠疫情暴发后,不仅外地客商很难进入宜良,严重时甚至快递都发不出去。
农特产品批发商需要找到新出路。
当时,因为经常在快手刷到网红直播卖货,赵庆松萌生一个想法:“我们也可以跟着直播带货。”说干就干,创建账号、招聘主播、外出学习……经过几年摸爬滚打,目前,赵庆松的直播团队达22人,每晚火热开播,仅周末一晚的销售额就有10万元左右,平时也大都在五六万元。
没有直播之前,很多农特产品只是“畅销十里八乡”“远近闻名”,只有极少数的地方特产才有机会走向全国。在赵庆松看来,直播卖农特产品不仅是农特产品批发生意之外的一个新增量,还带来业务模式上的变化。“直播颠覆了传统销售模式,不再为自己去找客户发愁,还可以借直播让客户了解到产品生产全貌,为工厂引流。通过直播,我们就引流了2000万元的大单。”此外,赵庆松的公司还吸引20多家网络直播机构前来对接业务。
对于私域运营、新平台探索等新想法,赵庆松说:“目前,我没有一个好的思路,也没有合适的人才,不敢轻易去尝试,否则会很累很辛苦。”
杨志华也有自己的“苦恼”。除了三角梅供不应求,更让杨志华头疼的是主播人才的缺乏。“当下,市场缺好货,而好的主播和好的货品一样稀缺。”杨志华说,花卉主播不仅要热情大方、应变能力强,还要能吃苦耐劳,并且懂得三角梅专业知识。他们有8名主播,从直播助理开始,再到实习主播,最后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主播,培养一名成熟主播至少需要半年,培养期间还专门请抖音、快手官方工作人员进行直播培训,同时,不断提高运营能力、生产能力。“但是,有的年轻人学到一些皮毛,才三五天就走了,这让人感到很遗憾!”杨志华说。
缺少人才,是困扰包括杨志华、赵庆松在内大部分直播企业负责人的问题。多名受访者提到,在农特产品相关产业链上,昆明要什么有什么,但在直播人才等方面,却只能自己培养,特别是在县城里。赵庆松说,哪怕他们开出的工资在县城里已经很高,但由于小县城的吸引力不强,外地人才不愿意留下来,而本地人才储备又跟不上。近年来,政府加大了对直播人才的培训力度。不过,即使“村播”培训不断铺开,但是大多数农民在直播、短视频领域仍是零基础,普遍出现“培训学会,转眼就忘”现象。
“云南产品客单价低,非常适合互联网销售,同样的价格在外省买不到,而拼价格就能吸引不少流量,把价格优势转换为流量,这是我们云南农特产品直播的‘天然优势’。”李飞说,云南部分商家对电商认识不足,依旧是传统的销售思路,但事实上,云南非常适合农特产品直播人才以及农特产品品牌的孵化。电商行业的成长为人们带来思想上的转变,再通过测、学、练、考、用的系统培训,随时可能出现一个爆火的IP。
李飞介绍,对于主播来说,薪酬突破万元并不少见。直播行业在为求职者带来更多岗位的同时,对于直播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,“高学历”将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。
近日,重点面向行业头部90家短视频机构、直播公会以及综合型内容创作者机构(MCN)的一份调研——《短视频直播机构中新青年群体就业情况调查报告》也印证了李飞等从业者的说法。报告将20—30岁、拥有大专(高职)及以上学历的人群定义为“新青年群体”。报告显示,近七成受访机构认为聘用新青年群体能得到更大回报,近85%的受访机构表示会大力招募。
石林润物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肖兴祥已从事电商直播行业多年。“电商直播不是单纯地在镜头前‘叫卖’那么简单。”肖兴祥认为,直播运营人才缺乏仍是当下企业直播行业的一大痛点。电商从业人员多为传统市场销售人员转行,专业素质较低,管理、营销、策划等技术型高端人才,特别是优质培训讲师、优秀主播等相对稀缺,制约了自身发展。健全的直播电商行业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建立,行业留人、人兴行业的良性循环还未形成。“如果不是特别专业的运营,再加上不是非常标准的实操的话,它一定会带来不好的呈现。”
加强人才培育助农特产品上“云端”
产业在哪,人就去哪。早在2020年,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10个拟发布新职业进行公示,其中“互联网营销师”职业下就增设“直播销售员”工种,传递出电商直播人才培养步入快车道的信号。
记者梳理发现,近期多地明确提出,要打造“电商直播之都”“直播经济总部基地”,将电商主播列入人才引进政策,出台一系列相关人才培养扶持政策,掀起一波发展电商直播经济的热潮。
2022年3月,昆明市六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昆明市互联网行业主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鼓励、指导各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范和星级主播评选标准,通报行业主播违规行为,对优质主播予以政策、资源扶持。
昆明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为了更好地适应农村发展需要,昆明高度重视电商平台、直播带货、订单农业等新业态技能人才培育,依托各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,统筹商务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、农业农村、乡村振兴等部门资源,以“人才培养带动人才服务形成人才产业”为发展理念,与云南工商学院、滇池学院、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等院校共创共建共享“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”“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实习实训基地”“电子商务职业技能鉴定基地”“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创新实训基地”等电商人才基地,深入推进校企合作、产教融合。
今年4月21日晚,云南星火源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灯火通明,一场抖音视频剪辑课程正在火热进行。李飞介绍,这是他们的“以老带新”工程,新人主播从生涩到从容,在1个月内完成转化。
此外,在市、区两级政府安排下,李飞和他的团队还把培训送到磨憨尚冈村村民家门口。李飞介绍,根据尚冈村的发展需求,他们开展集中培训,包括直播间、供应链搭建和直播话术、短视频运营教学。培训结束后,他们还将持续为尚冈村提供1年的售后服务。
盘龙区委组织部两新党工委副书记赵颜介绍,在市、区统一安排下,以云南星火源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辖区企业,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教育工作,累计服务企业1830余家,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2000余人,孵化同类电商企业8—10家,累计培训电商从业人员5万余人,孵化企业累计销售额破10亿元,不断探索直播经济实践创新基地工作新模式。
在直播电商早期,昆明“新农人”可以靠着速度更快、运气更好获取竞争优势,但是进入后直播时代,比拼的则是每个人的内功。适应平台变化、完善人才体系、做好品牌升级,昆明“新农人”要补的课还有很多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只要各方勠力同心,昆明更多更好的农特产品走向“云端”,就会成为现实。
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:李思娴 方圆
美编:王丽娜
责编:李晓梅
编审:周晓雪
终审:周健军
标签: